近年来,湛江统一战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粤桂两省(区)毗邻区位优势,与广西陆川、化州等五县(市)联动协作开辟“机制共建、民生共治、发展共享”的跨省域民族团结进步创新路径。
聚焦顶层设计,将民族团结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局。织密跨省协作“连心网”。玉湛茂三地签订《玉湛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把构建跨省区边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合作机制作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湛江统一战线牵头签订《粤桂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合作框架协议》,覆盖社会治理、生态环保、劳务协作等8大领域,打造“山海同心”统战品牌,成立粤桂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中心、统战服务中心,组织两广六地“山海同心杯”篮球赛激活统战动能,累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20多次,统筹解决问题30余个,线上线下举办宣教活动30多次,受益群众达3.85万人。打造粤桂边服务“便民站”。在粤桂两省(区)枢纽区域设立“石榴籽工作室”跨省服务站,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就业帮扶等“一站式”服务,使其成为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守望相助构建民族情感共同体。打通跨省就业服务“直通车”。联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15场次,发布岗位信息4万余条。在粤桂边劳务招聘会和“逢十”专项招聘会中,共组织700多名粤桂边界群众参与活动,累计培训8200多人,转移就业3万人次。
以民生治理破解两省行政壁垒,构建跨省域善治样板。联动守护九洲江流域“生态线”。建立鹤地水库流域环保联席机制,联合清退禽畜养殖场120处,九洲江水质连续8年达地表水Ⅲ类标准,相关治理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同步联合执法打击偷采河砂、开展4次环境整治,推进鹤地水库周边污染及边界“六乱”治理,真正实现了流域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多方共赢。搭建跨省矛盾调解“减压阀”。设立“民族团结法律服务站”,推行“网格化+24小时响应”模式,累计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服务48人次,解答法律咨询28人次。搭建“县、镇、村”三级矛盾调处合作工作站132个,破解边界治理难题238个,其中解决矛盾纠纷172件,调解成功率为100%,保障边界平安稳定。推行少数民族精准服务“暖心包”。拓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推行“城市石榴籽工作室”,加强资金、社会、劳务、教育、人才结对帮扶,为流动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住房、子女入学等精准服务,推动少数民族群众融入社区,让民族团结之花扎根绽放。
以多元产业共兴夯实物质基础,推动粤桂边界发展深度融合。激活集体经济“动力源”。创新“镇+村(社区)+公司”的联合管理模式及“党支部+富村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毗邻广西的21个村联合成立助民商贸公司,整合石角米粉、陆川铁锅、融水山珍等特色产品,“线上+线下”开拓“粤桂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总销售额突破134万元,带动村均增收1.8万元,达成村级集体经济、村民增收与经营主体获益的多赢成效。架起粤桂产业合作“共赢桥”。依托粤桂人才、资源、技术优势,聚焦中药材、橘红、生猪养殖及深加工领域合作,做大产业集群;引入大湾区转移项目31个、投资79亿元,建成华南最大中药专属区、岭南香都及红宝石蜜柚种植示范区,惠及20万在粤务工各族群众;种植香水柠檬300亩、茶叶1000多亩,带动100多人就业,助力农户增收。深耕文旅产业资源“聚宝盆”。设计跨省旅游线路,建成粤桂边廉化陆博党建联建中心、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8个红色宣传阵地,举办“石盘二月二”“禾了节”等民俗文化交流活动40场,推动粤桂文化交流互鉴,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将上山民族村打造成集粤桂独特民族文化魅力于一体的特色景区,年引流超10万人次、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进一步擦亮粤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名片。
编辑:陈婉琪
校对:程耀坤
审核:易治国